来源:中国发展网 网址:http://www.craigparrysound.com/a/www.zhixie.eeju.com/
桂林二手房 桂林租房 桂林二手房价 桂林房产 桂林商铺信息 截至目前,全区筛选储备海大高标准现代化水产品加工产业园等重点在谈产业项目31个,计划投资额亿元,建立了多点开花、类型多样、梯次推进的高质量发展项目库,夯实了经济高速增长基础。稻庄镇切实把学党史、办实事落到实处,力促人居环境工作更加精细化,稳扎稳打再提升,严抓各项日常保洁质量,管理人员加强深入一线巡查及作业指导,针对各项环卫保洁及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细致督察并及时整改不足之处。
播报:希望学院坚定服务东营高质量发展办学定位,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办好企业需要、社会认可、政府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效卓著,布局建设了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打造了新材料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园区,培育引进了国瓷等一批知名企业,形成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功能陶瓷、稀土催化材料、铜基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条,并成功入选2023年山东省新型功能材料特色产业集群。随后,李云警官通过提问和户外交通游戏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交通规则的秩序感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总书记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每位公民应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增强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并主动参与到网络安全工作中来,对发现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举报,积极为维护网络安全秩序作出贡献,共同筑牢网络安全钢铁长城。下一步,东营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慈善大会精神,创新实干、事争一流,不断加强慈善组织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能力建设,以慈行善举救困扶危、兜牢底线、弘扬大爱,促进慈善事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努力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松花江畔、辽河之滨、蒙东草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筑牢实体经济,深耕科技创新,攻坚产业升级,新动能集聚成势。
重点推荐:桂林二手房 桂林租房 桂林二手房价 桂林房产 桂林商铺信息 经过检查发现,电梯出现运行不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保护电梯的保护膜已经卷边且没有及时清理到位,随后维保师傅对电梯进行了一次全面保养,电梯恢复了正常运行。 大到重卡、整车,小到德国厨具,荷兰奶粉,中亚的面粉、蜂蜜等农副产品,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丝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
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
中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人民的学生,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题记
1955年秋,47岁的周立波整理行装,从北京一路南下,举家搬回老家湖南益阳清溪村。年轻的新中国正舒展着矫健的身姿。放眼望去,大山合抱的乡村仿佛正从历史的尘梦中醒来,刚刚收获的田野在阳光下闪着秋日的光泽。未来家乡的日子,就像一张张稿纸铺展开来,一个时代的身影将落笔于《山乡巨变》中,那里盛满了家乡的一切,也盛满对未来的憧憬。他在书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此时奋笔疾书的周立波不会想到,67年后,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作家来到他的故乡,清溪村已经换了模样——村舍俨然,道路整洁,小溪潺潺,荷叶田田。20多座“作家书屋”书香怡人,络绎不绝的游客竞相造访这座文学的村庄,“邓秀梅”、“亭面糊”的后代们正在创造着属于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在这里,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两项重大文学行动。他也不会想到,68年后,他的家乡会再次热闹起来,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暨“益阳文学周”同期举办,以“做人民的学生”为主题,向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发出鲜明号召。作家们怀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热情,循着前辈的足迹,像一粒粒种子,播入新时代辽阔而恢宏的生活原野,用行动、用作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要虚心向人民学习”,“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
一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向人民学习,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要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长河之所以汹涌澎湃、奔腾不息,是因为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血、汗水与智慧。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震古烁今的伟大成就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实践证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为文学提供了血脉和精髓。
图为周立波在清溪村与乡亲们一起劳作。 中国作协供图
人民是生活的承载者。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置身于气壮山河、潮涌东方的时代,中华民族这艘巨轮正穿越重重险阻,驶入更为开阔的航道,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锦绣的山河、灿烂的画卷是人民绘就的。人民创造了一个个改天换地的壮举、一个个移山倒海的奇迹。人民的梦想与追求、意志与渴望、艰辛与收获,融汇成火热而沸腾的生活,凝聚成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人民、生活、文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人民的生活是文学的土壤和源泉,它无时无刻不在养护着文学的生命力。
人民是文明的传承者。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尔基说过,“人民不仅是创造一切物质价值的力量,人民也是精神价值的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无论就时间、就美还是就创造天才来说,人民总是第一个哲学家和诗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无论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还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思想,无论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君子品格,还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江河行地,流淌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中,形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貌,铸就着中国人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人民创造了新的世界,人民也创造了新的文明。文学是文明的诠释和表达,也是文明的肌理与血肉。只有悉心体认、努力传承这一伟大创造,才能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二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作家要做人民的学生”不是空泛的口号,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非常具体的内容指向。
向人民学习,学习人民的伟大实践。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说过:“生活在大地上这亿万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走向。”人民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具体而微地结晶为时代的实践经验。纵观新中国文学史,从《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到《平凡的世界》、《人世间》,这些影响力最大、认可度最高的作品,无不是对时代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反映,无不是对人民追求光明未来和美好生活的实践经验的记录。人民是文学的内核与主体。无论峥嵘岁月里的金戈铁马,还是生产建设中的热火朝天,抑或个人奋斗折射出的时代梦想,都不能在书斋里凭空臆想,而只能是从人民的实践中撷取。今天,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民的创造远远大于文学的想象。如果不向人民学习,就无法把握甚至无从知晓这些新的生活,文学也就会空泛空洞。因此,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要学习人民创造时代的伟大实践,从中找到文学的灵感、文学的素材。在时代大潮中描摹人民的身姿,在人民实践中辨识时代的大势,为时代立传赋形,完成艺术创造的升华。个人的生活是狭窄的,人民的生活才是宽阔的。个人的情感是单薄的,人民的情感才是深厚的。作家只有跟上人民的脚步去丈量时代的疆土,才能使新时代文学拥有丰富的内容、博大的样貌、宽广的格局。
向人民学习,学习人民的奋斗精神。文学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必须从人民中汲取精神力量。人民在奋进途中撞出的火花、释放的热量,汇集起来,就是时代精神的万丈光华。“文者,贯道之器也。”这里的“道”,是民族之信仰、时代之精神,它从来都不会凭空产生,而是由人民创造出来、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奋斗中。时代精神不在别处,它就在人民中体现,在人民间流淌,被人民所发扬。学习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学习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坚韧不拔,学习人民的乐观豁达和自强不息,学习人民重义轻利的优秀品质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学习人民如山的胸怀和如海的深情,是作家创作的立身之本。人民是具体的,人民对时代精神的创造、传承和诠释,同样是具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上,在各行各业奋发实干的岗位上,甚至在百姓每一天的寻常日子中,都寄寓着时代精神的形象。做人民的学生,就是要从人民身上领悟时代精神的要义,提炼时代精神的表达,用精神之光照亮手中的纸笔,用精神之钙撑起作品的骨骼。
向人民学习,学习人民的艺术表达。人民既是文学表现的主体,也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人民不仅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时代,还在生活中与时俱进地创造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话语形态。赵树理正是深切感受到人民语言的新鲜活力,被田间地头那些“村子里讲故事的好手”深深吸引,才领悟到“照着原话写”、“以说话为基础”的语言魅力,从而形成自成一格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时代的今天,各艺术门类互融互通,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拓宽了文艺空间,催生了形式创新。人民的表达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活跃,通过弹幕、留言、短评、长论甚至图片视频,创造出新的声音、新的话语。崭新的时代语境,重新设置着我们的“词库”和话语形态,缔造着新的文本结构和文学表达方式。在这样新鲜而活跃的景象面前,如若自诩清高、视而不见,就无法倾听人民的声音,学习人民的表达。作家要守正创新,向一切正在发生的语言探索和表达实践学习,从人民的话语创造中吸吮最新鲜的材料和养分,不断打开文学的思路、更新文学的语言。
三
能不能做好人民的学生,是作家的一道必答题。对这道题的回答,关系着创作的质量,更关系着文艺的性质。
做人民的学生,要积极与生活共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的经验、情感与梦想,最终在形态上呈现为生活。不拥抱生活,就写不好人民。不往生活中“下脚”,就难在创作中“下笔”。为写《创业史》,柳青在陕西皇甫村足足“蹲点”14年,他的穿着打扮甚至容貌神态,都变得和关中百姓一样。生活不是个人化、内循环,不是“小日子”、“小天气”,而是时代生活和人民实践的“大运行”、“大气候”,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的大气魄、大情感。与人民同甘共苦,与生活同频共振,作家才能下笔有底气,作品才能读之有神气。诗人艾青曾说:“对我最高的赞扬,莫过于称我是人民的儿子。”“写诗是没有荣誉可言的,农民种地,他们在稻谷上留下名字了吗?”鲜明的人民立场、宽广的精神境界,才能使作家化“小我”为“大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提高思想站位、打开创作格局;才能使作家化“他们”为“我们”,在生活中与人民“打成一片”,在情感上与人民“结成一体”,在文学中与人民“心心相连”。
2023年5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浙江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在杭州开幕。本次网络文学周以“多彩亚洲 精彩世界——中国网络文学在亚洲的传播”为主题,旨在提升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能力。图为网络文学产业博览会现场展示的网络文学及衍生产品。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做人民的学生,要诚恳向人民取经。人民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主角和读者,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力军。《诗经》里“国风”部分的作品,多采自民间歌谣,发出了中华文明最早的诗歌之声的,正是最普通的无名劳动者。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教育的普及、文化生活的繁盛、传媒方式的更新,人民群众自发写作的意愿和能力迅速增强,新的文学群体和作者个体不断涌现。非专业写作者作为一种新力量,形成了新的文学增长点。外卖员飞驰间隙的诗意抒写、快递小哥走街串巷的职业故事、育儿嫂的人生百态等,极具特色的题材视角,真诚坦率的文字气质,质朴无华的表达方式和对文学的赤诚热爱,是“道之所存”,也是“师之所存”,值得作家诚恳学习。
做人民的学生,要自觉请人民阅卷。时代是出卷人,作家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不仅是文艺表现的主体,同时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优秀的作品只有被人民读到、给人民启迪、让人民喜欢,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学价值。离开人民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价值将无处落脚,只有充分调动最广大读者的参与,文学的生命才能旺盛持久。请人民阅卷,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将新作读给百姓“验收”,“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新时代文学要发挥凝聚人心、服务人民、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功能,更要把人民放在心上,将人民认可作为旨归。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把“人民会不会喜欢”作为重要的考量和准绳,努力提升作品可读性;创作完成后,还要主动地走近人民、拥抱人民,打通作品与读者间的“最后一公里”,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四
做人民的学生,是作家的光荣职责和使命所在,对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以坚定的人民立场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坚守人民立场,意味着我们的文学创作不只是面向同行和文学圈的写作,而要始终面向人民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高天厚土。作家要为广大的群众代言,说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共同心愿。只有做人民的学生,向人民学习请教,才能拓宽生活半径,增加实践经验,丰富阅历识见,延伸艺术触角;才能让创作牢牢扎根大地,不至于沦为孤芳自赏和一己悲欢。只有做人民的学生,关注他们的冷暖,抒写他们的心声,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真正让自己的文学创作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实践。
以当代之笔赓续人民的文化创造。人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守护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不仅仅蕴藏在古籍和文物中,还蕴藏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蕴藏在广大人民的认同和共识中,蕴藏在代代相传的家风中,蕴藏在百姓日用和生活习俗中。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河就流淌在人民身上。只有做人民的学生,才能更准确地领悟和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才能将创作的根须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作家要在向人民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重新发现和确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艺术创新生动描绘人民的生活情味。艺术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文体实验,也不是闭门造车的突发奇想,而是忠实于生活、忠诚于人民的结果。创造的根源在于现实生活的崭新变化,人民群众总是社会变革、生活变化最先的体察者,他们敏锐地感知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当我们虚心请教人民的收获时,当我们满怀激情书写生活的新变时,当我们因为人民的悲欢而不吐不快时,也便找到了艺术创新的钥匙。只有做人民的学生,才能发现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收获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找到持续不竭的创作动力。转益多师是吾师,只有不断向人民学习请教,才能积蓄丰沛的情感,焕发创造的热情,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从清浅小溪游向汪洋大海。
以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赢得人民尊重。人民是作家的老师,可做一字之师,亦可做百世之师;可做艺术的老师,亦可做人生的老师。作家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而要真正俯下身子,做人民的孺子牛,做人民的好学生。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是一个作家的真正智慧;在人民群众面前保持谦卑,是一个作家的深厚修养。作家要在与人民的相处中,摒弃“自以为师”和“自以为是”的傲慢,克服一己的偏见,超越个人的狭隘,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小我”走向“大我”,从表现小情小趣走向抒写大情大爱。要在与人民的同行中,不断磨砺和提升自己,历尽千帆、不坠青云,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要在与人民的坦诚相见和肝胆相照中,完成灵魂的净化和升华,锤炼高尚的人格,做德艺双馨、受人民尊重的艺术家。
以攀登文学高峰的不懈努力回报人民的馈赠。作家取得的成绩源于人民的滋养,文学抵达的高度源于人民的托举。只有人民认可、人民满意、人民喜爱的作品才代表着文学艺术的高峰。历史证明,人民一向是中国文学的导师和引路人,未来文学的发展也将再次证明,广大人民群众为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铸就了广博坚实的基础,汇聚起汪洋澎湃的动力。广大作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潜心创作、精益求精,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同人民的联系越紧密,文学事业才会越繁荣。广大作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人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文学创作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造中,努力铸就新时代文学的高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